最近,人工智能領域相關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AI翻譯的相關應用程序和軟件也日益豐富。除了谷歌翻譯等幾款近年流行的翻譯軟件外,ChatGPT等新的AI工具也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語言翻譯,甚至可生成更準確、更流暢的翻譯文本。
人工智能將如何影響翻譯行業(yè)?圍繞相關話題,中新社“東西問”此前在巴黎專訪了北京語言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名譽院長劉和平。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相關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我們看到人工智能在翻譯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多,特別是ChatGPT等AI新技術的影響力越來越大。AI未來是否會給人工翻譯帶來較大沖擊?
劉和平:在我看來,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可以和手機的發(fā)展作一些類比。手機問世最初只具備通話功能;隨著技術的發(fā)展,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然而手機發(fā)展到現(xiàn)在也無法代替人。人工智能也是同樣的道理。ChatGPT或許可以被認為給人工翻譯帶來了沖擊,但事實上相關技術在給人類提供更多幫助,并不能取代人工。人類也在這一過程中與時俱進。
在翻譯領域,AI能夠給人類提供更多的翻譯服務。每個人的翻譯水平不盡相同,如果一個人的某個語種的翻譯水平不如AI,那他的相關工作就要被AI翻譯所代替。未來翻譯行業(yè)需要更多高端翻譯,就是說人工翻譯出的譯文既要翻譯出原文的基本信息,也要翻譯出原文的情感。
我已經使用ChatGPT進行了翻譯方面的很多試驗。它可以平整地把原文翻譯出來,能夠做到沒有語法錯誤,但是這種AI翻譯出的譯文是沒有情感的。我想要通過原文表達的喜怒哀樂,AI譯文終歸無法完全表達出來,至少目前是這樣。人工翻譯應在“創(chuàng)新”和“情感”上為自身發(fā)展留好位置。
中新社記者:但社會各界存在某種擔心,即人工翻譯未來是不是會真的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劉和平:現(xiàn)在翻譯專業(yè)的學生和家長都對此有些擔心,社會輿論同樣對此擔心,我個人覺得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AI翻譯永遠無法代替人工翻譯。我們早年寫文章使用稿紙,后來使用電腦,再后來開始用語音識別技術。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的生產力是在不斷提高,現(xiàn)在人們顯然不愿意再退回到使用稿紙寫文章的時代。因此我建議青年學子應該面向未來,擁抱技術,充分發(fā)掘出人的價值。
未來也許90%的翻譯都可能由翻譯軟件來做,但剩下的10%仍需要水平更高的翻譯人才去完成,總歸需要有人來實現(xiàn)這“最后一公里”的翻譯工作。因此這就對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AI技術日新月異,即使已退休,但我現(xiàn)在一直在相關領域繼續(xù)學習和探索。
試驗后,我就在思考ChatGPT在翻譯方面有哪些不足,相對于這些不足,我的優(yōu)勢又在哪里,所以我得出AI翻譯無法代替人工翻譯的結論。
中新社記者:比如在文學翻譯方面,人工智能是否就無法取代您的工作?
劉和平:AI現(xiàn)在能做一些文學方面的翻譯,但譯文很平淡。作者想通過文學作品表達出來的情感,AI是翻譯不出來的。
因此我告訴學生,對于技術的發(fā)展,不要害怕,所要做的是去提升個人能力,學會把AI利用好,讓這項技術給翻譯“插上另一雙翅膀”,這樣就能“飛得更高”。
中新社記者:在2018年,中國外文局就與科大訊飛合作共建人工智能翻譯平臺,美國也在積極投入巨資研發(fā)人工智能翻譯平臺。據(jù)您了解,目前人工智能翻譯平臺的水平如何?
劉和平:以前我使用谷歌翻譯比較多,主要是中文、英語、法語等語言的互譯,一些外國軟件的歐洲語言互譯較好。現(xiàn)在學生中使用DeepL翻譯比較多,質量也還不錯,但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仍有待商榷??偟膩碚fAI翻譯平臺的歐洲語言互譯完成度較高,但東西方語言之間的互譯,完成度就相對差一些。這些翻譯平臺譯文的基本問題主要是比較累贅、句子之間銜接和邏輯性都比較差。盡管沒有大的語法錯誤,但譯文的整體感覺還是比較生硬。
AI翻譯平臺有自我學習的功能,我們之前和微軟做過相關的翻譯試驗,在會議開始前先把主講人的演示文稿輸入平臺,讓平臺提前了解將要翻譯的大致內容,AI翻譯平臺對會議翻譯的錯誤率就會明顯降低。這和人工翻譯有一定的相似性。但AI翻譯平臺無法做到完全準確的翻譯。對于多語種的同聲傳譯,AI翻譯平臺也是無法處理的。
2019年7月,科大訊飛代表團攜訊飛翻譯機、訊飛智能辦公本等人工智能產品和合作伙伴智能機器人產品亮相2019澳中(墨爾本)博覽會,全方位展現(xiàn)科大訊飛及生態(tài)合作企業(yè)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成果。張曉理 攝
中新社記者:您主持研發(fā)“面向冬奧會的跨語言術語庫建設及應用開發(fā)”,該項目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為契機,設有中文、英語、法語、日語、韓語、俄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8個語種的術語庫。為何要建立該術語庫?是否達到預期?是否還會應用到其他活動中?
劉和平:北京冬奧組委在2017年開展了北京冬奧會語言行動計劃,北京語言大學設立了相應的項目,旨在服務冬奧會。在2021年我們交付了“面向冬奧會的跨語言術語庫”第三版,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發(fā)揮了相應的作用。
跨語言術語庫的研發(fā)實際上是一項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此前每屆奧運會開過之后,所有的相關語言方面的技術資料就都已散失難尋,北京舉辦冬奧會則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我們藉此開發(fā)了這個跨語言術語庫。國際奧委會確定北京冬奧會要使用這8個語種,我們相應成立了8個語種的專家組,定期開會研究推進相關的術語庫研發(fā)工作,最終編纂了對應8個語種的術語共計13.2萬條。這是全球第一個與冬奧會相關的多語種智能化平臺,涵蓋冬奧會核心術語、運營術語及常用詞匯,填補了冬奧術語的空白。
我們希望術語庫在完成服務北京冬奧會的任務后,能夠成為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語言遺產,未來舉行的冬奧會也可以借鑒利用。我個人希望今后該術語庫在國家支持下,能夠擴展成為國家專項體育運動跨語言術語平臺,例如足球、網球、馬拉松賽等。接下來如果要將術語庫應用到其他體育活動比如杭州亞運會、巴黎奧運會,還應再增添相關內容。相關平臺建設的思路已經很清晰,將來有進一步推廣的空間。
中新社記者:該術語庫是否能應用于人工智能場景中?
劉和平:是的,“面向冬奧會的跨語言術語庫”并不是簡單的詞匯平臺,更多的是像百科知識那樣呈現(xiàn),查詢相關詞條的時候能夠提供相應的語境。我們可以了解在什么背景下使用相關詞匯。北京語言大學和清華大學還在研發(fā)與AI相關的其他科研項目,我們希望能將這些科研項目和術語庫結合起來,發(fā)揮更大的效用。當然這還需要后期的持續(xù)投入。
受訪者簡介:
北京語言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名譽院長劉和平。李洋 攝
劉和平,北京語言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巴黎高等翻譯學院翻譯學博士,法蘭西棕櫚教育騎士勛章獲得者,中國翻譯界的權威專家。她是“面向冬奧會的跨語言術語庫建設及應用開發(fā)”的項目負責人。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學、翻譯理論與教學、中法跨文化研究。
來源:中國新聞社
原標題:《劉和平:人工智能將如何影響翻譯行業(yè)的未來?| 東西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