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關注:金融小講堂 | 消費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發(fā)布時間:2022-07-15 16:39:26  |  來源:騰訊網(wǎng)  

消費者剩余

消費者剩余又稱為消費者的凈收益,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一定數(shù)量的某種商品時愿意支付的最高總價格和實際支付的總價格之間的差額,是用于衡量消費者福利的重要指標,消費者剩余并不是實際收入的增加,而是一種心理感覺的體現(xiàn)。消費者剩余衡量了買者自己感覺到所獲得的額外利益,或者說商家讓利給消費者的部分利潤就是消費者剩余。消費者剩余的計算公式為:消費者剩余=買者的評價-買者的實際支付。

我們每一個人作為消費者,通常我們都會按照邊際效用大小來判定在自己心目中商品的價值高低。邊際效用越大說明商品對我們越有用,所以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就是根據(jù)邊際效用的大小來決定。


(相關資料圖)

這里舉個簡單常見的例子來說明消費者剩余:

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奶茶第二杯半價:假如奶茶店一杯奶茶12元,你也覺得味道不錯、價格合適你經(jīng)常和朋友去買,然后有一天奶茶店門口掛了一個活動促銷的牌子寫著第二杯奶茶半價,那么如果你和你的朋友去買奶茶一共買兩杯實際就只花了18元,就會感覺比平常你愿意支付的24元省了6元錢,這六元錢就是消費者剩余。

在自愿交易的條件下,消費者通過選擇最優(yōu)的消費數(shù)量可以使得自身的情況得到改善。借助于上面推導的消費者需求曲線可以很好地說明如何度量經(jīng)濟交換多得的好處。

首先,從改變對消費者需求曲線的理解開始。需求曲線不僅表示價格與商品的需求量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理解為在購買特定數(shù)量時消費者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但對消費者而言,市場價格是給定的,所以在其支付愿意與實際支付之間存在一個差值,這就構成了一種“心理剩余”。消費者為得到一定數(shù)量的某種商品愿意支付的數(shù)額與實際必須支付的數(shù)額之間的差被稱為消費者剩余。

消費者總剩余可以用需求曲線下方,價格線上方和價格軸圍成的三角形的面積表示,由消費者剩余可知:

第一,如果價格上升,則消費者剩余下降,反之,如果價格下降,則消費者剩余上升;

第二,如果需求曲線是平的,則消費者剩余為0。

比如一場電影的票價為20元,可消費者對它的價值是50元,那么消費者剩余則是30元。

如果想尊重買者的偏好,那么消費者剩余不失為經(jīng)濟福利的一種好的衡量標準。

消費者剩余概念的提出目的是告訴我們每一個消費者:我們的付出總是少于我們的所獲。我們總是在交易當中獲取額外的利益,我們社會的總福利總是在交易當中不斷增長。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搜狗百科、知乎其他

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侵刪

關鍵詞: 金融小講堂 消費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網(wǎng)站介紹  |  版權說明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星際派備案號:京ICP備2022016840號-16 營業(yè)執(zhí)照公示信息版權所有 郵箱聯(lián)系:920 891 2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