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辦、國辦近日印發(fā)《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這是我國首個國家層面的科技倫理治理指導性文件。
(文圖無關)
科技倫理,聽起來高冷,我們不妨從生活情景中感受它:大數據“殺熟”、信息繭房、誘導沉迷……科技一半煙火溫情,展現(xiàn)出便利生活之暖;一半專業(yè)高冷,冷在可能帶來風險和不確定性。對于讓人愛恨交加的技術應用,人們用公共政策劃定其倫理底線和價值尺度,在一個又一個領域拉起紅線,這才讓科技愈加展現(xiàn)出“暖”實力。
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科技工作者勇闖“無人區(qū)”,我們需要進行更有預見性、更加系統(tǒng)地治理。這是科學技術從個案治理到此次從根源發(fā)力的意義所在。此次印發(fā)的意見為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劃定了底線。
對科技講“倫理”,要尊重人性。近期看一檔節(jié)目深受啟發(fā)。節(jié)目中提出一個辯題:離世愛人的記憶該交給AI嗎?一方的觀點是應該,理由是科技發(fā)展的目的在于彌補遺憾。時光會流逝,照片會泛黃,“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如果此時有AI,就能留住回憶、修補遺憾。另一方的觀點則是不該,因為逝者不是在逝者的記憶里活著,而是在愛人的記憶里活著。正如蘇軾在詩中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道盡了愛人離世的苦楚,但他面對“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的夢境時,猶能克制感性,作出“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理性判斷,我理解,也是因為自知若深陷入其中必然無法正確面對后面的人生。這就是科技倫理要回答的“兩難”問題。若AI為了彌補一個遺憾而造成另一個遺憾,那它并非伸出援手,而是二次傷害??萍紓惱碇卫碇?,審查、監(jiān)管機制的完善非常重要。我們需要系統(tǒng)地預見、權衡和處置科技前沿的倫理沖突,對科技創(chuàng)新可能帶來的倫理風險做足預判,謹防有人不小心沖進倫理“禁區(qū)”。
倫理引導“科技”,要回應時代。面對新發(fā)明,我們或多或少有過“因為不懂所以害怕”的心態(tài),如古代曾視外科手術為邪術。因此科技倫理治理也要重視以具有前瞻性、負責任和審慎的立場對待新技術,尤其是可能產生重大影響、極具爭議的技術廣泛應用時更應如此。換言之,它不是為了讓科技不再前進,而是為讓科技更好地進步,使我們平滑地步入與科技共舞的舞池。
科技向善,倫理先行。從科技“無罪”“中立”到“向善”,我們對待科技態(tài)度的變化,恰恰印證了科技進步的意義。既然增進人類的福祉是科技發(fā)展的目的,那么在價值判斷的維度來保障沿著這樣的軌道往前發(fā)展,必然能激發(fā)科技展現(xiàn)更多“暖”實力。
文/廣州日報評論員 劉冉冉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莫偉濃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胡俊
關鍵詞: 用倫理涵養(yǎng)科技暖實力 廣州日報·新花城